不少“90后大學畢業生”開始以“隱性就業”方式應對就業形勢。隱性就業相對靈活,常見方式有開網店、當管家、全職做家教開補習小班、教鋼琴、教羽毛球、教游泳、擺地攤……工作不再限于投奔企事業單位,方向不在限于考研、考公務員。(5月3日新華網)
這幾年,很多大學生比較青睞這種就業形式。推究原因不外這么幾個。一是就業壓力大。每年數百萬的大學生擁向職場,求職競爭大,能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極其不易。二是社會對勞務的需求呈現多樣性。勞務的購買者更注重勞務的個性化和針對性,這為隱性就業者的出現提供了市場空間。三是求職者的就業觀念發生轉變?,F在的大學生不在為原來的就業觀念所束縛,在就業時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興趣、愛好,張揚個性,展現自我。
這種就業形式是對“顯性就業”的一種有效補充,豐富了勞務供給方式,減少了失業人群,分流了就業壓力,減緩了社會焦慮。不但為經濟注入了活力,也有助于社會穩定。從這個意義上,隱性就業未嘗不值得肯定。
究竟如何選擇自身的就業道路,是按部就班一塵不變,還是破釜沉舟另辟蹊徑?總而言之,每一種道路都有需要面對的阻隔,但每一條就業路上亦有收獲成果的機遇。